2023-07-25
· 典故趣聞 ·
它喜歡陽光,不怕驕陽,人們因此又叫它太陽草,或者報恩草。這就是馬齒莧。
馬齒莧是喜生潮濕環(huán)境的,肉肉的它絕不怕盛夏的毒太陽。它在長夏之時開黃花,朝開暮閉。馬齒莧有個別名叫太陽草,炎夏酷暑,太陽烤得越熱,它的花反而開得越盛。這一名字緣于從后羿射日神話所衍生出的傳說:
上古堯在位之時,天空上曾同時出現(xiàn)10個太陽。大地被烤得龜裂,莊稼、樹木焦枯,河水干涸,老百姓無法生活。有一個叫后羿的勇士,富有神力,擅長射箭。為了老百姓,他彎弓搭箭,把天上的太陽射下了9個,剩下最后1個被后羿追趕,最后躲到了馬齒莧的莖葉下面,才沒有被找到。為了報答馬齒莧的救命之恩,太陽對馬齒莧網(wǎng)開一面,盛夏,別的植物都怕灼熱的陽光,唯獨馬齒莧,在盛夏的太陽下生長旺盛,開花結(jié)籽,于是人們把它叫成了太陽草,還因此也將它稱為報恩草。
中醫(yī)人化天地宇宙之大而歸類為五行的“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”。馬齒莧正是借中醫(yī)五行理論而被視為其身上五行皆備,故又被稱為“五行草”。它所寓意的中醫(yī)學(xué)問在于:“以其葉青、梗赤、花黃、根白、籽黑也。”這是宋朝蘇頌在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中的記述。根、莖、葉、花、籽不同的部位,對應(yīng)白、赤、青、黃、黑不同的顏色,五色配五行,因名五行草。
馬齒莧又名馬踏菜、馬齒菜等。菜是可吃的。田間小路旁由它任意生長,自然易受到馬蹄的踐踏,此所謂“馬踏”之故。至于“馬齒”的名字,完全根據(jù)它葉片生長的形狀而來——像馬齒一樣兩兩成對地生長。詩圣杜甫《園官送菜》中的“苦苣刺如針,馬齒葉亦繁”,把馬齒莧的肥厚葉片與苦苣菜的葉片上生刺進行對比,讓人們辨識這些常用野菜。人們食用馬齒莧,發(fā)現(xiàn)它與莧菜一樣有滑利通便的作用。李時珍對馬齒莧之名進行過考證,他說是因為“其葉比并如馬齒,而性滑利似莧,故名”。
這種野菜治病也有良好的效果,有著名的歷史故事流傳。
唐朝有位李絳(764-830年),曾任兵部尚書,是一位管軍事的行政長官。他平生好醫(yī)知醫(yī),公務(wù)余暇曾編集了一部三卷的方書——《兵部手集方》。同時期的武元衡(758-815年),字伯蒼,是武則天的曾侄孫,最后官至宰相(相國)。李絳與武元衡倆人曾同朝共事。在李絳所記的驗方中,就記錄了武元衡治病的一則案例。
武元衡在西川(今四川中西部)的時候,患上了脛瘡,非常頑固不好治,“痛不可堪”。他回到京城長安的時候,連御醫(yī)石礞等人都治不好他的病。但有一位下級官員告訴武元衡一個辦法:“療多年惡瘡,百方不痊,或焮痛不已者,搗爛馬齒覽敷上,不過兩三遍”。方法不復(fù)雜,武元衡覺得值得一試,結(jié)果竟然“用之便瘥”。經(jīng)歷此事,李絳就把馬齒莧治瘡的案例與良方記錄在書中。
這則醫(yī)案明朝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也引用過,最終還收入了清朝魏之琇編選的《續(xù)名醫(yī)類案》卷三十三外科瘡部。
· 藥材來源 ·
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· 性味歸經(jīng) ·
味酸,性寒。歸肝、大腸經(jīng)。
· 功效主治 ·
清熱解毒,涼血止血,止痢。
適用于熱毒血痢,癰腫疔瘡,濕疹,丹毒,蛇蟲咬傷,便血,痔血,崩漏下血。
· 用法用量 ·
內(nèi)服:煎湯,9~15克。外用適量搗敷患處。亦可用鮮品。
· 食療推薦 ·
馬齒莧扁豆花粥
原料:鮮馬齒莧60克,白扁豆花10朵,大米50克,食鹽適量。
做法:將馬齒莧洗凈焯水,略擠去水份切碎,扁豆花洗凈。大米煮粥,待熟時加入馬齒莧、扁豆花、食鹽,再稍煮即成??捎谙募鹃g斷食用。
功效:具有清熱養(yǎng)陰之功效,適合于胃腸炎癥、泌尿系統(tǒng)感染或瘡癰腫毒等患者,可舒緩便秘、尿黃、口干等癥狀。
馬齒莧包子
原料:鮮馬齒莧100克,雞蛋或豬肉適量。面粉、酵母。
做法:將馬齒莧去根擇凈,入沸水中焯片刻,撈出略擠去水,切碎。雞蛋或豬肉、調(diào)味品等調(diào)制包子餡。面粉揉成面團醒發(fā),制成包子,上籠屜蒸熟食用。
功效:馬齒莧調(diào)成餡料,有一定的清熱解毒、健脾養(yǎng)胃功效,可作為飲食調(diào)理。
說明:美味適口,適合大眾食用。
· 溫馨提示 ·
馬齒莧性寒滑利,脾胃虛寒、便溏者及孕婦慎用。
馬齒莧中草酸含量較高,攝入過多會形成草酸鈣,食用前盡量焯水,略擠去水份再用。慢性肝病和腎病患者勿長期大量使用。